第三方企业认证
上海亚迈森医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认证机构﹕赛立信
认证日期﹕2020-09-16

急救常识

   学会如何拨打120

 

   在目前安全知识与技能培训中,多倾向于试卷考试,而对实际操作技能考核较少。如果重视实际操作技能考核,把实际操作技能考核重点转移到演练,并达到条件反射程度,那么伤害事故就会养活伤害事故所造成损失也会大大降低。这里辑录几起对触电者及时施救的案例,想念对我们会有启发。     

   (一)1993年8月4日11时40分,某轧钠厂维修工段同志到除尘泵房防洪抢险。泵房内积水已有膝盖深。为了排 水,用铲车铲来两车热渣子把门口堵住,然后往外抽水。安装好潜水泵刚一送电,将在水中拖草袋的同志电倒,水中别外几名同志也都触电,挣扎着从水中逃出来。在场人员已意识到潜水泵出了问题,马上拉闸,把其中触电较重已昏迷的岳某抬到值班室的桌子上,立即体人工体外心脏挤压抢救。挤压过程中,听见岳某噪子里有痰流动的声音,马上人工吸痰;再次挤压时,岳口内又流出痰,他救人员又一次将痰吸干。经人工体外心脏挤压抢救,岳某终于喘过气来,脱离 。     

  评语:1,电工不了解潜水泵电缆接线颜色,零线误接相线,造成漏电。2,人工体外心脏挤压的抢救及时有效,嘴对嘴吸痰保证了遇险者呼吸道畅通。这个案例说明,危急时刻及时、正确、得当的抢救是十分重要的。     

   (二)1995年8月16日16时10分,某轧钢厂中型车间轧钢工张某接班后去轧机二架后焊轧槽,施焊时,触电倒在辊道上。轧钢工刘某发现后,立即跑到二架前拉闸断电。 现场工艺技术员谢某刚好赶到,见张休克,立即进行人工体外心脏挤压,几分钟后张缓过气来。看看张某没哈问题,工友们用木板把张 抬到车间门口,放在地面上。此时张某又休克了,口张得很大,出不来气。 电工班长卢某正在主电室干活,得知有人触电,马上跑过来,看到人们准备送张某去医院,立即制止说:“不能送!”卢跑在地上,想给张某作拉压臂式法人工呼吸,但张的胳膊烫伤了,此法不行;用仰卧压胸法做人工呼吸又不见效果;施行口对口呼吸法,张的嘴又张开得很大。情急之中,卢把自己的嘴伸进张的嘴内,捏住张的鼻子一口一口吹气,吹到第7口气张终于喘过气来。这时救护车也到了,张某保住了性命。人们向抢救张某的谢某询问,他的触电急救方法是从哪儿学的?大学里是否有此课程?谢回答:“家是农村的,农村演电影经常放安全用电知识,我就记下了。”人们又问另一抢救人员卢某,卢回答:“我曾在北京卫戌区当过兵,在连队时,经常一对一练习急救。”  

   评语:1,触电后,拉闸断电及时,行动快;2,工艺技术员也会现场急救,难能可贵;3,嘴伸进嘴内吹气,书本未见记载,及急中生智;4,人工呼吸最有效的方法还是口对口;     5,以触电者就地抢救做得好。事故的原因:轧钢工未空绝缘鞋从事焊接。该电焊机空载电压110V,远远超过交流电焊机手工操作时空载电压不超过80V的规定,在这咱情况下应采用特殊防护措施后才允许作业。     

   (三)1996年11月7日10时45分,某轧钢厂中型车间主电室做气试验,主电室按车间安排对6000伏高压柜检修。 高压开关柜电压互感器的隔离开关把坏了,领过一个低压的不能用,机动科电气工程师贾某让拿过来再看看。他比划了下说:“行!”于是就拆坏的,同时让电工班长卢某找螺丝。卢找来螺丝只安上一个,贾说:“我到盘后面,你在前面。”之后,卢听到“刺刺……”的放电声,抬头一看,刀闸已合上了,便马上把油开关断开,跑到盘后面,把已经休克的贾某从高压柜内拉出来,平放在地上。此时,已摸不到贾的脉搏,卢某立即进行人工体外心脏挤压抢救。挤压十几次以后贾某才能呼吸了。经检查,贾的10个手指有8个放电,带手表的手腕一周被电灼伤,胳膊亦被电灼伤,肚子接地外也灼伤。 

    评语:1,卢某现场急救本领过硬,两年救了两条命;2,人员触电后,断电及时;3,心脏跳动停止后,及时进行人工体外心脏挤压,产生良好效果。事故发生的原因:在电气设备上作业,有关安全制度不落实;电气技术人员对工作是否安全,措施是否完备,未予核实,属违章指挥;工作负责人(电工班长)未 违章指挥导致事故发生。

来源:中国安全网。

                   急救护理学的概念和发展简史

急救护理学是一门研究各类急 、急性创伤、慢 急性发作及危重病人的抢救与护理的跨学科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具有专科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急救护理与临床各专业护理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其独立性;既有其专门性,又是各科的综合。

   二、急救护理学的发展简史

   急救护理学的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和现代急诊医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 1.国际急救护理的发展 现代急救护理学的起源,可追溯到爆发在18541856年间的克里米亚战争。在那场战争中,前线战伤的英国士兵 率高达50%。危难之际,南丁格尔率领38名护士奔赴前线实施救护,使得当时战伤士兵 率下降到2%。数字的改变说明了护理工作在抢救危重病人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这一丰功伟绩也改变了英国朝野对护理及护士的评价。实质上,南丁格尔及其同事在当时所为就是现代急诊医疗服务体系中的院前急救的初步阶段。

   19世纪时医院已变得日益盛行,紧急照料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成长起来。那时人们为了治疗往往要等上几小时,甚至即使是危在旦夕,也可能仍须等待;因为当时人们信奉的首要原则是“先来者,先处理”。这种状况是不能接受的,由此催生了急救护理史上值得庆祝的一大进步,即分检术在急诊科的应用。 分检术首次用于急诊科是在1963年,美国耶鲁的Nwehaven医院。 急救护理史上另一个里程碑是急救护士团体的出现。20世纪70年代以来,很多国家发展起来 的组织,以传播急救护士的术语和专业思想,同时训练各行业的人员作为二线急救组织成员。

    从20世纪60年 始,由于电子技术的蓬勃发展,电子仪器如心电示波器、电除颤器、人工呼吸机、血液透析机迅速出现并运用于临床,使得护理技术进入了有抢救设备的新阶段,为急救护理作为一个专业做好了物质上的准备。此后,护理理论与技术不断发展,抢救设备日益完善,急救护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也相应发展。1975年5月,在国际红十字会参加下,在前联邦德国召开了有关高级保健指导研究的急救医疗会议,提出了急救事业的国际化、国际互助和标准化的方针;如确定了急救车为必要的装备内容,是急救车真正成为院前救治单元;急救电话号码的国际统一以及急救情报方面的交流等急救基本建设问题。

   最近20年急诊护理同仁一直在拓宽自己的职责范围,不仅发展了急诊护理技术,而且努力减少病人等待时间。急救职业护士应运而生,急诊科和小伤治疗室的急救职业(emergency nurse practitioners, ENP)已经胜任了新角色。现在,许多病人经他们治疗并出院,这些病人认为急救护士是解决它们问题 人选。 到今天,在复苏技术、护理立法运动的开展、院前救护、儿童照料、老年护理及精神病护理等诸多方面急诊护士都去得了值得骄傲的成绩。此外,在对突遭丧亲之痛者和护理方面急诊护士也承担了大量工作。许多医院已制定出这方面的工作标准,他们也通过电话随访这些人并提供短期支持。

    2.我国急救护理工作的发展 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参照前苏联的模式在大中城市建立急救站,医院各病房也普遍将危重病人集中在危重病房进行观察、护理;70年代成立了心脏监护病房;80年代各医院相继成立急救中心,同时还开展了急诊护理培训班。 我国历来重视急救事业的发展和急救知识的普及,1957年和1062年先后拍摄了科教片《急救》和教学片《火线抢救》,但受国内经济条件制约,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期,国内仅有简陋的急救站和为数不多的救护车;救护车内除担架外,几乎没有其他装备,配备医生和司机,只是起到转运病人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公交事业的日益发达,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结构发生了变化,旧的急救系统已不再适用,医务人员已不能局限在医院内等候急诊伤病病人,而应该及时将急救工作做到病人身旁,为赢得病人的生命健康争取 时机。

   1979年,随着急重症护理学的被承认和广泛推崇,我国的急诊护理学也逐步与国际接轨。

  1980年10月,卫生部颁发“关于加强城市急救工作的意见”,引起了各省市政府及卫生部门的重视。文件明确指出要求根据条件加强急救工作,城市应建立健全急救站、医院急诊科(室),并应与街道卫生院和群众性基层卫生组织(红十字会)相结合。

  1982年3月,卫生部召开京、津等地区有关工作人员会议,拟定了“建立城市急诊室(科)”的初步方案,并于同年10月提交上海会议(全国门诊急诊工作学术讨论会)上讨论、修改。

    1983年,卫生部根据修改的方案颁布了“城市医院急诊室(科)建立方案”,这个方案规定了急诊科的任务、急诊医疗工作的方向、组织和管理,以及急诊工作的规章制度。有效地促进了急诊医学与急重症护理学在全国各地的兴起和发展。全国各大中城市医院根据各自条件纷纷成立、扩大和整顿急诊科(室),增加了设备和医院救护车的数量,改善了急救站的设施,并开始筹建城市急救网,有的医院建立了各类重症监护室。

    1986年11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急救医疗法”。此后,急救工作加快发展,全国统一呼叫号码为“120”。京、津、沪、杭、沈等地区较早较快发展了急救医学工作。北京、重庆先后建立设施完备和队伍固定的急救中心,广州成立了急救指挥中心。急救医疗体系逐步建立健全,由院前急救、急诊科(室)、重症监护室构成,拥有现代化的急救车和抢救仪器设备,具有现代化灵敏的有限或无限通讯设备,是抢救半径缩短在5千米左右。天津建立起具有建大规模实验条件的急救医学研究所;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等开始建立急救医学的医、教、研基地。在国家卫生部、世界银行帮助下,浙江金华、江西九江、陕西宝鸡推行“区域卫生发展规划”,将发展急救事业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急救还进一步开展到航空与航海方面:1998年,我国民航机构急救中心发展到70个以上,1999年由我国54个民航医疗机构联合成立了“中心民航机构管理委员会现代医学航空急救援专业组”。使航空急救做到“应急、就近、方便”。

   中华护理学会及护理教育中心举办了多次急救护理学习班,为开展急救护理工作及急救教育培训了人才。随着医院急诊科、ICU、CCU的崛起,急救网络基本健全,一支急救护理队伍已经建立起来,标志着我国急救医疗事业进入了新阶段。

 (摘自敖新主编的《急救护理学》)

                     健康应急预案:春节有意外 自救先帮忙

来源:新华网

   炸伤   

  放鞭炮可增加节日气氛,但每年均有烟花、爆竹伤人的报道,其中伤者大多为青少年。轻者被炸伤眼睑皮肤和眼球表层组织,损伤部分视力,重者眼睑皮肤被烧焦,出现眼球挫伤破裂、眼内积血和异物存留,甚至大量眼内容物脱失而失明。 如果有异物飞入眼内,切忌揉眼,要轻闭双眼或稍眨眼,让浅表的异物随泪水流出。如有异物进入眼球深部,绝不可压迫眼球,以免眼内组织脱出。额头和眉弓被爆 竹炸伤时,要注意自我检查眼睛视力,初步判断有无视神经间接损伤。炸伤眼睛,不要去揉擦和乱冲洗, 滴入适量消炎眼药水,并平躺,拨打120或急送有条 件的医院处理。如果是手部或足部被鞭炮等炸伤流血,应迅速用双手为其卡住出血部位的上方,如有云南白药粉或三七粉可以撒上止血。如果出血不止又量大,则应用橡皮带或粗布 扎住出血部位的上方,抬高患肢,急送医院清创处理。但捆扎带每15分钟要松解一次,以免患部缺血坏死。对眼睛局部肿胀、疼痛、无皮肤开放的伤口,用冷毛巾 湿敷。 

   切伤 

   走亲访友,迎来送往,下厨做饭和削水果时稍不留神就有可能划破手指,如果出血较少且伤势并不严重,可在清洗之后,以创可贴敷于伤口。不要在伤口上涂抹红药 水或止血粉之类的药物,只要保持伤口干净即可。若伤口大且出血不止,应先止住流血,然后立刻赶往医院。具体止血方法是:伤口处用干净纱布包扎,捏住手指根 部两侧并且高举过心脏,因为此处的血管是分布在左右两侧的,采取这种手势能有效止住出血。使用橡皮止血带效果会更加好,但要注意,每隔15分钟必须将止血 带放松一下,否则容易引起手指缺血坏死。 

   烧伤 

   若烧伤处皮肤尚完整,应尽快局部降温。如将其置于水龙头下冲洗约10分钟,这样会带走局部组织热量并减少一些损害。用一块松软潮湿、 是消毒的纱布包扎伤处,注意不要太紧。若皮肤已被烧坏,用一块干净的纱布覆盖其上以保护伤处,减少感染危险。 

   烫伤 

   首先用冷水局部降温10分钟,及时去掉手表、手镯、戒指等,再用一块干净、潮湿的敷料覆盖,并立即送医院救治。 

   煤气中毒 

   春节期间天气寒冷,使用煤炉取暖的家庭一定要注意保持烟道通畅,室内安装风斗。家中聚会人员多,使用碳火锅时要注意通风,别忽视煤火管理。烧水做饭开锅时 水溢出,熄灭煤气灶火等,都可能造成煤气中毒。煤气中毒轻者头晕、恶心、呕吐,重者大小便失禁、昏迷,甚至 。一旦发现有人煤气中毒,在立即拨打 “120”急救电话的同时,要马上开窗开门通风,迅速将病人移至通风处,如有氧气可给病人吸氧, 将病人送往有高压氧舱的医院治疗。 

   食物中毒   

  过大年,大家在一起聚餐的时候较多,万一发生食物中毒,首先要催吐,催吐进行得越早,毒物就清理得越完全。可以用圆钝的勺柄伸进嘴里,刺激咽喉,引发呕 吐。需要强调的是,催吐必须在患者清醒的状态下进行。如果中毒者已经昏迷,不能配合,千万不要催吐,因为呕吐物有可能被吸入气道,造成窒息。

    腹泻   

   这是人体自行清理有毒物质的保护性反应,但如果腹泻剧烈而导致体液过度丢失,会使得血容量下降,引发休克。所以,可以让腹泻患者喝一些温的淡盐水,以补充 血容量。对于误服了酸、碱等腐蚀性化学品的中毒者,可以喂其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牛奶、豆浆、蛋清等。这是因为蛋白质可以跟酸、碱结合,生成凝固性物质, 以此减弱有毒物质对人体的危害。 

   酒精中毒 

   俗话说“久逢知己千杯少”,春节期间发生酒精中毒的事故还真不少。对于酒精中毒昏迷者,必须确保患者温暖和气道通畅。如果患者出现呕吐,应立刻将其置于侧卧位,让呕吐物流出。 

   鱼刺卡喉 

   应立即对患者实行腹部挤压(如病人怀孕或过肥胖,则实施胸部压挤)。如患者无法站立,将其平放在坚固平面上,跨坐在患者腿上作腹部推挤,再检查有无将异物咳出。如用手指掏挖异物时,只能在已看得到异物时才能掏挖,切不可盲目掏挖。   

  中风 

  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在春节期间最容易发生中风,当家里有人出现中风的症状后,家属要克制感情,切勿为了弄醒病人而大声叫喊或猛烈摇动昏迷者,否则只会使病 情迅速恶化。请将病人平卧于床,由于脑压升高,此类患者极易发生喷射性呕吐,如不及时清除呕吐物,可能导致昏迷者因呕吐物堵塞气道窒息而死。因此,病人的 头必须转向一侧,这样呕吐物就能流出口腔。家属可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病人前额,以利止血和降低脑压。 

   交通安全 

   春节期间要逛街、购物、走亲访友,有的还携全家出去旅游,这免不了要乘坐各种交通工具。因此,大家应遵守交通法规,千万不要酒后驾车、疲劳驾驶,不开斗气 车,不闯红灯。尤其要提醒的是,节假日不少初学驾驶的新手开车上路的机会较多,一定要备加小心,尽量选择车少人少的路段练习,确保出行安全。

  冷天当心食物中毒

 

 来源:潇湘晨报

   以下这几种食物是人们在冷天时常会选择食用的,但不小心也很容易发生食物中毒。

    大白菜的叶子中含有较多的硝酸盐,腐烂后其含量会明显增高。一旦大量进食,经肠道细菌作用,会还原成亚硝酸盐而发生中毒。主要表现为头晕、呕吐等,严重的会出现呼吸困难、血压下降。 

   马铃薯在发芽或未成熟时,因为含有毒物质龙葵素,摄入后易引起中毒。市民在冷天里也应注意把马铃薯贮藏在低温、无阳光直接照射的地方;烧煮时可加入少许醋,能够破坏毒素。 

  由于生豆浆中含有一种有毒的胰蛋白酶抑制物,饮后容易中毒,所以豆浆一定要彻底煮熟后饮用。需要提醒的是,豆浆加热到一定程度后会出现泡沫,这并不意味着它已经煮熟,应继续加热5~10分钟,至泡沫消失才可饮用。 

  霉变的甘蔗毒性非常强,在进食2~8小时后就会出现呕吐、头晕、头痛等症状,严重者还会昏迷、呼吸衰竭,病死率及出现后遗症率达50%。 

  此外,大棚培育的蔬菜水果对农药需要量较大,由于天冷,农药不易分解,所以,天冷清洗蔬菜水果要更加仔细,警惕发生农药中毒。

 

冷天使用燃气热水器要注意通风

警惕洗澡“毒”死人

    秋冬时节,即便天气再冷,人们也要洗澡。然而,正是由于气候的原因,在洗浴时,人们多要采取相应的保暖措施,闭门关窗,其实这样给身体健康会带 来一定损害,甚至还容易造成危及生命的安全事故,对采用燃气热水器洗浴来说更是这样。因此,关注洗澡的安全问题,在寒冷到来之际,显得更为重要。 洗澡可能“洗”死人 燃气热水器因使用方便、热效率高、出水迅速而成为现代家庭洗浴器具的 。但因使用燃气热水器而造成人身伤亡的事故却屡屡发生,尤其在寒冷季节发生率更高。 其实,燃气热水器本身并不是“夺命杀手”,真正的“ 魁祸首”是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家用燃气热水器在燃烧时受到高温和周围空气的影响,会产 生多种有害物质,如氮氧化物、一氧化碳、醛类化合物、碳粒、二氧化碳等,其中对身体危害 是一氧化碳。如果浴室通风不畅,空气不对流,这些有害气体不 能及时排出室外,其浓度就会不断上升,加上燃烧时需要消耗空气中的大量氧气,人在这种环境下就会出现缺氧。同时室内空气中含氧量越来越稀薄,气体燃烧不充 分,便会产生更多的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极易与体内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人吸入后使血红蛋白失去携氧的作用而形成碳氧血红蛋白,导致人体主要组织 缺 氧,损害机体各个 ,产生一系列中毒症状。 一氧化碳中毒的轻度表现主要有头痛、头晕、眼花、心悸、呕吐、乏力等,但神志尚清楚,吸入新鲜空气后,症状会自动消失。中度中毒者除上述症状加重外,还伴有面色潮红、口唇呈樱桃红色、脉快、多汗、烦躁、心跳加快、步态不稳、嗜睡,甚至昏迷、呼吸困难。重度中毒则会导致深度昏迷、大小便失禁、肌张力增高、体温升高、抽搐、四肢冰冷、阵发性或持续性惊厥、紫绀、呼吸加快、血压下降,甚至呼吸衰竭、休克导 亡。 正确选择、合理安装使用燃气热水器是避免事故发生的关键 首先,要选择一些 厂家生产的带有报警功能的产品;同时,选用正规厂家生产的、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钢瓶及其他配套用品。其次,热水器的燃烧装 置尽可能安装在浴室之外,只将水控阀和喷头留在浴室内;如果必须安装在浴室内,则一定要设立进风口和出风口。切不可将门窗紧闭,万一出现异常,外面的人可 及时入内救护。 ,要留意洗浴过程中的自身感觉,如果稍有不适,应立即停止使用热水器,开门对流新鲜空气。情况较为严重时,要趁神志尚清楚时大声呼救。 抢救中毒要尽快 因燃气热水器造成的中毒往往由于警惕性不高所致,有时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如不加以控制,中毒症状发展较为迅速。因此,一旦发现有人中毒,一定要尽快抢救。 1.迅速关闭气阀,将门窗打开通气,使中毒者尽快脱离现场;2.将中毒者衣领、裤带松开,头放平,使其呼吸不受阻碍;3.注意保暖,避免受凉而 导致肺部感染加重病症;4.口内若有呕吐物,用手指裹洁净的布轻轻擦拭,以免进入咽腔造成窒息;5.中毒者出现高热,可用冰袋或毛巾冷敷;6.中毒较轻者 可喝少量醋或酸菜水,使其迅速清醒;7.若中毒者面色青紫,四肢冰凉,呼吸停止,应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8.若中毒者心脏已停止跳动,在进行人工呼吸 时还应与胸外心脏按压同时配合。而且应该在最短的时间里和急救医生取得联系。 治疗中毒要彻底 热气热水器中毒尤其是深度中毒者,经抢救脱险后一定要进行系统彻底的治疗,并要注意巩固治疗成果。切不可稍有好转便停止治疗,否则病情出现反复后会进一步加重病症,并有可能留下不可挽回的后遗症。

  所以,中毒者应一次性彻底治愈才能停止治疗,尤其是中毒昏迷时间超过48小时者、年龄大于45岁且中毒昏迷时间超过24小时者、中毒后有昏迷过程且伴有慢性心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老年患者要更加注意。

 

气管吸入异物后怎么办 ?

 

 来源: 中国护士网  

 

  据有关报道,一名11个月大的男婴,因为咳嗽气促长达45天入院治疗,反复内科治疗无效,患儿多次出现窒息, 一次因抢救失败而 。后来在解剖中才发现,在患儿主气道内有一异物(花生米)。    而另一位两岁男孩,在医院门诊静脉注射时边注射边吃果冻,突然发生窒息,当时面色青紫,四肢挣扎,值班护士立即头朝下抱起孩子,压腹,拍背数秒钟后,一大块果冻从孩子嘴里喷了出来,孩子得救了。    气管异物是常见的凶险性意外事故,据统计,7岁以内儿童多见,尤其以刚学会走路到两岁间的小儿发病多, 率高。当小儿口中含物说话、哭笑和剧烈活动时,容易将口含物吸入气管内引起气管阻塞,导致窒息。加之小儿好奇心强,只要能拿到的任何东西都会往嘴里送。

   而在这种意外发生时,及时采取一定的急救措施是至关重要的,患者能够得救也许就在这短短的几分钟里。 

  急救宝典 

  症状:气管异物多发生于儿童,成年人中也偶有病例。由于不小心或着急,不慎将花生米、瓜子、枣核、图钉、别针、钮扣、硬币等吸入气管,致使气管受到刺激,突然出现剧烈呛咳、啸鸣。异物堵塞气管时,可有憋气、声嘶、面色苍白或青紫、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急救:首先清除鼻内和口腔内呕吐物或食物残渣。 

   排除气管异物方法之一:救护者站在病人身侧后,双臂转绕患者腰腹部,一手握拳,用拇指侧顶在心口与肚脐连线的中点,另一手重叠在握拳的手上,向上向内猛烈挤压上腹部,挤压要快而有力,压后放松,反复操作,以驱除异物为止,但应注意不要按压中线两侧。 

   手法二:对卧位病人,让病人屈膝蜷身,面向抢救者,而抢救者用膝和大腿抵住病人胸部,用掌根在肩胛间区脊柱上连续有力四次拍击,使异物排出。

    儿童急救手法:

    1.拍背法让小儿趴在救护者膝盖上,头朝下,托其胸,拍其背部4下,使小儿咯出异物。也可将患儿倒提高地拉背

    2.催吐法用手指伸进口腔,刺激舌根催吐,适用于较靠近喉部的气管异物。

   3.迫挤胃部法救护者抱住患儿腰部,用双手食指、中指、无名指顶压其上腹部,用力向后上方挤压,压后放松,重复而有节奏进行,以形成冲击气流,把异物冲出。

    上述方法未奏效时,应分秒必争尽快送医院耳鼻喉科,在喉镜或气管镜下取出异物,切不可拖延。呼吸停止给予口对口人工呼吸。

 

生命需要自救与互救

新华网浙江频道10月11日电  1974年, 美国一位老妇人在晚餐时,被鸡块卡住了喉部,呼吸困难,无法拨打呼救电话。情急中,她艰难地走出屋子,敲了邻居房门。 正巧,70岁的邻居在报上刚刚读过"海姆立克急救法"。他立即对老 妇人采用腹部冲击法救治,使岌芨可危的老妇人化险为夷。 

1998年,一架飞往墨西哥的美国班机上,来自北卡罗来纳州的商人罗伯特·戈吉,突发心脏骤停。幸而飞机配备了自动体外除颤器, 乘务员又经过培训。他们立即对病人采取了心脏除颤,首开了飞机上成功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先例。 

日前,在中国(国际)首届现代救援医学论坛上,中国灾害防御 协会救援医学会会长、从事急救医学事业40多年的 专家李宗浩教 授,对记者讲述了对我们每个人都性命攸关的不少急救医学知识

" 目击者",你也许就是"救星"  作为一名医学救援专家,李宗浩教授经历过无数紧张、突发的对危重病人的抢救。在患者一次次起死回生或带着遗憾离开之后,他都有一种急迫的感受:让更多的人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因为, 医学救援早已走出了医院的急诊室。 

2000年10月,来自世界各地、有着不同肤色的几千位医学专家, 以及社会公众部门、保险行业、警察、消防人员等,聚首美国圣地亚哥,参加了有110个国家、地区的医学专家历时8年编写的《2000年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国际指南》发布会。他们研讨的话题之一是,在" 缺医少药"的现场,如马路上、旅途中、商店里,你自己或他人突然 发病或遭到外伤、灾害等意外,该怎么办? 

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十分流行" 目击者"的培训。用1~2 天或2~3天,学习以心肺复苏(CPR)为主要内容的急救知识和技能, 通过考试后,可获得CPR培训证书。这些自己花钱甚至利用周日接受 培训的人,不少有过亲属痛失现场抢救宝贵时机的教训。有两亿多人口的美国,20世纪末CPR受训的人数已达7000万。我国不少高校、机 关团体、工厂,也开始学习CPR。一些外企明确规定,必须对员工进 行基础CPR培训,以便在发生紧急情况时,能够自救互救,挽救生命。 有关媒体还辟出专版,介绍发生意外时的紧急应对措施。 

李宗浩教授说,事发现场,"救世主"首先是我们自己---接受过CPR等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的" 目击者"。据统计,欧美国 家因在现场应用了CPR技术,每天约有100多人幸免于死。 

急救ABC--联合行动的"三部曲"  "谁都不会否认这样的事实:十几个小时乃至几天不饮水,几天甚至十几天不吃饭,人尚能生存。但如果呼吸道堵塞了,几分钟人就会被活活憋死。"李宗浩教授告诉我们,急救"三部曲"的A,就是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即"开放气道"。 

大量资料证明,65岁老年人发生气管异物已明显超过以往认为高发年龄0~4岁的婴幼儿。原因是,由于他们吞咽功能有所下降,在进食大块食物时,会因速度太快、咀嚼不全、吞咽过猛,造成食物卡在喉部误入气管。儿童气管异物除花生米、黄豆、玉米、硬币、纽扣外,"果冻"类食品堵塞也屡见不鲜,且更难取出,故有"软木塞" 之称。此时可采取"海姆立克急救法",即对伤员的上腹部做快速向内上方挤压,利用肺下端的残留气体冲击异物。 

口对口人工呼吸(B)、胸外心脏挤压(C),是心肺复苏的下两个步骤。但即使这样简单的急救,也有很多人不会。如需捏住病人的鼻孔,双唇将病人的嘴包严,再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挤压必须"背靠硬处"等。  "其实我们所需的一切只是一双手!"李宗浩教授用简洁的手势,诠释了CPR的基础内容。  从心肺复苏到"生存链” 如果说,CPR只是单纯的复苏技术,那么1992年由美国心脏协会提出的"生存链",则融入了现代急救的重大观念和技术,包括以社区为背景的实用现场抢救、使濒死病人的救治得到综合保障等。 

李宗浩教授介绍,所谓"生存链",是指对在医院外环境突发危重病人,采取的一系列有序的救护措施,是挽救生命的链。这个链存在的必备条件是:具有院外专业急救机构及健全的急救网络,具有受理应答呼救的专业通讯指挥机构,公众有较高的急救意识并具备基本急救知识技能。 

 "生存链"由4个紧密相连的环组成。第1环,称早期急救医疗服 务系统(EMS)。指" 目击者"在现场发现垂危病人,应立即向专业急救机构或就近担负院外急救任务的部门报告,以迅速派出救护力量并及时到达现场。 

第2环,称早期心肺复苏。即使该城市、社区的急救网络健全, 救护车到达现场最快也需要4分钟。李宗浩教授将此时间称为"L"时间。这个被国外同行认可的生命攸关的时间,是抢救取得成功 时间。在专业急救人员尚未抵达时,现场人员的紧急医学处理至关重要。 

第3环,称早期心脏除颤。实践表明,早1分钟实施心脏除颤,抢救成功率可提高8%~10%。如迟在15分钟后实施,则抢救几乎不能成功。自动体外除颤器,因简便易学,现已被推广。美国前总统克林顿2000年5月在国会建议,公共场所应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并普及该技术。 

第4环,即早期生命支持。指专业急救人员迅速到达现场,对病 人实施心脏除颤、进行有效通气下的人工呼吸、应用药物等医学处理。  李宗浩教授说,只有环环相扣,才能完成生命的链接,转危为安。  生命对每个人都只有一次,让我们珍惜生命,在遭受疾病侵袭或意外伤害时,科学、勇敢地自救与互救。

 

外伤救护的四项基本技术

(一)止血

 1、出血的种类

出血可分为外出血和内出血二种:

 外出血——体表可见到。血管破裂后,血液经皮肤损伤处流出体外。

内出血——体表见不到。血液由破裂的血管流入组织、脏器或体腔内。 根据出血的血管种类,还可分为动脉出血、静脉出血及毛细血管出血三种:

动脉出血——血色鲜红,出血呈喷射状,与脉搏节律相同。危险性大。

静脉出血——血色暗红,血流较缓慢,呈持续状,不断流出.危险性较动脉出血小。

毛细血管出血——血色鲜红,血液从整个伤口创面渗出,一般不易找到出血点,常可自动凝固而止血。危险性小。

2、失血的表现 一般情况下,一个成年人失血量在500毫升时,可以没有明显的症状。当失血量在800毫升以上时,伤者会出现面色、口唇苍白,皮肤出冷汗,手脚冰冷、无力,呼吸急促,脉搏快而微弱等。当出血量达1500毫升以上时,会引起大脑供血不足,伤者出现视物模糊、口渴、头晕、神志不清或焦躁不安,甚至出现昏迷症状。

3、外出血的止血方法

(1)指压止血法。指压止血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临时性止血方法。它根据动脉的走向,在出血伤口的近心端,通过用手指压迫血管,使血管闭合而达到临时止血的目的,然后再选择其他的止血方法。指压止血法适用于头、颈部和四肢的动脉出血。

(2)加压包扎止血法。 是急救中最常用的止血方法之一。 适用于小动脉、静脉及毛细血管出血。 方法:用消毒纱布或干净的手帕、毛巾、衣物等敷于伤口上,然后用三角巾或绷带加压包扎。压力以能止住血而又不影响伤肢的血液循环为合适。若伤处有骨折时,须另加夹板固定。关节脱位及伤口内有碎骨存在时不用此法。

(3)加垫屈肢止血法。适用于上肢和小腿出血。在没有骨折和关节伤时可采用。

(4)止血带止血法。当遇到四肢大动脉出血,使用上述方法止血无效时采用。常用的止血带有橡皮带、布条止血带等。不到万不得已时不要采用止血带止血。

4、注意事项:

(1)上止血带时,皮肤与止血带之间不能直接接触,应加垫敷料、布垫或将止血带上在衣裤外面,以免损伤皮肤。

(2)上止血带要松紧适宜,以能止住血为度。扎松了不能止血,扎得过紧容易损伤皮肤、神经、组织,引起肢体坏死。

(3)上止血带时间过长,容易引起肢体坏死。因此,止血带上好后,要记录上止血带的时间,并每隔40-50分钟放松一次,每次放松1-3分钟。为防止止血带放松后大量出血,放松期间应在伤口处加压止血。 (4)运送伤者时,上止血带处要有明显标志,不要用衣物等遮盖伤口,以妨碍观察,并用标签注明上止血带的时间和放松止血带的时间。

(二)包扎 常用的包扎材料有绷带、三角巾、四头带及其它临时代用品(如干净的毛帕、毛巾、衣物、腰带、领带等)。绷带包扎一般用于支持受伤的肢体和关节,固定敷料或夹板和加压止血等。三角巾包扎主要用于包扎、悬吊受伤肢体,固定敷料,固定骨折等。

常用的包扎法如下:

1、环形绷带包扎法。 此法是绷带包扎法中最基本的方法,多用于手腕、肢体、胸、腹等部位的包扎。 方法:将绷带作环形重叠缠绕, 用扣针将带尾固定,或将带尾剪成两头打结固定。 注意事项:

(1)缠绕绷带的方向应是从内向外,由下至上,从远端至近端。开始和结束时均要重复缠绕一圈以固定。 打结、扣针固定应在伤口的上部,肢体的外侧。

(2)包扎时应注意松紧度。不可过紧或过松,以不妨碍血液循环为宜。 

(3)包扎肢体时不得遮盖手指或脚趾尖,以便观察血液循环情况。 

(4)检查远端脉搏跳动,触摸手脚有否发凉等。 

2、三角巾包扎法。

三角巾全巾:三角巾全幅打开,可用于包扎或悬吊上肢; 

三角巾宽带:将三角巾顶角折向底边,然后再对折一次。可用于下肢骨折固定或加固上肢悬吊等; 

三角巾窄带:将三角巾宽带再对折一次。可用于足、踝部的“8”字固定等。 

(三)骨折固定

1、骨折的种类:

(1)闭合性骨折:骨折处皮肤完整,骨折断端与外界不相通。

(2)开放性骨折:外伤伤口深及骨折处或骨折断端刺破皮肤露出体表外。

(3)复合性骨折:骨折断端损伤血管、神经或其它脏器,或伴有关节脱节等。

(4)不完全性骨折: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未完全中断。

(5)完全性骨折: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完全中断。

2、骨折的症状:疼痛、肿胀、畸形、骨擦音、功能障碍、大出血。

3、骨折的固定材料:夹板

4、急救原则和注意事项:

(1)要注意伤口和全身状况,如伤口出血,应先止血,包扎固定。如有休克或呼吸、心跳骤停者应立即进行抢救。

(2)在处理开放性骨折时,局部要作清洁消毒处理,用纱布将伤口包好,严禁把暴露在伤口外的骨折端断送回伤口内,以免造成伤口污染和再度刺伤血管和神经。

(3)对于大腿、小腿、脊椎骨折的伤者,一般应就地固定,不要随便移动伤者,不要盲目复位,以免加重损伤程度。

(4)固定骨折所用的夹板的长度与宽度要与骨折肢体相称,其长度一般应超过骨折上下两个关节为宜。 (5)固定用的夹板不应直接接触皮肤。在固定时可用纱布、三角巾垫、毛巾、衣物等软材料垫在夹板和肢体之间,特别是夹板两端、关节骨头突起部位和间隙部位,可适当加厚垫,以免引起皮肤磨损或局部组织压迫坏死。

(6)固定、捆绑的松紧度要适宜,过松达不到固定的目的,过紧影响血液循环,导致肢体坏死。固定四肢时,要将指(趾)端露出,以便随时观察肢体血液循环情况。如发现指(趾)苍白、发冷、麻木、疼痛、肿胀、甲床青紫时,说明固定、捆绑过紧,血液循环不畅,应立即松开,重新包扎固定。

(7)对四肢骨折固定时,应先捆绑骨折断处的上端,后捆绑骨折端处的下端。如捆绑次序颠倒,则会导致再度错位。上肢固定时,肢体要屈着绑(屈肘状);下肢固定时,肢体要伸直绑。

(四)搬运

1、搬运的方法:常用的搬运有徒手搬运和担架搬运两种。可根据伤者的伤势轻重和运送的距离远近而选择合适的搬运方法。徒手搬运法适用于伤势较轻且运送距离较近的伤者,担架搬运适用于伤势较重,不宜徒手搬运,且需转运距离较远的伤者。

2、注意事项:

(1)移动伤者时,首先应检查伤者的头、颈、胸、腹和四肢是否有损伤,如果有损伤,应先作急救处理,再根据不同的伤势选择不同的搬运方法。

(2)病(伤)情严重、路途遥远的伤病者,要做好途中护理,密切注意伤者的神志、呼吸、脉搏以及病(伤)势的变化。

(3)上止血带的伤者,要记录上止血带和放松止血带的时间。

(4)搬运脊椎骨折的伤者,要保持伤者身体的固定。颈椎骨折的伤者除了身体固定外,还要有专人牵引固定头部,避免移动。

(5)用担架搬运伤者时,一般头略高于脚,休克的伤者则脚略高于头。行进时伤者的脚在前,头在后,以便观察伤者情况。

(6)用汽车、大车运送时,床位要固定,防止起动、刹车时晃动使伤者再度受伤。 

 救 治

刻不容缓,现场复苏最为重要,将溺水者救救出后立即清除口腔、鼻咽腔的呕吐物和泥沙等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将其舌头拉出,以免后翻堵塞呼吸道。可将溺水者腹部垫高,胸及头下垂,或抱其双腿,腹部放在急救者肩部走动或跳动以“倒水”。恢复溺水者呼吸是急救成功之关键,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可采取口对口或口对鼻人工呼吸,若伴心跳停止,同时立即进行胸外按摩,以恢复心脏搏动,胸外心脏按摩与人工呼吸比为4:1。有肺水肿和电解质紊乱者在急救的同时宜速送医院救治。

肺 水 肿

宜立即作气管内插管并进行间歇正压呼吸,给予75%乙醇吸入可缓解水肿液造成的呼吸道梗阻。神志昏迷者可给予 ,如尼可刹米、回苏灵等。给予抗菌素治疗可预防吸入性肺炎。出现代谢性酸中毒时可静脉滴注5%重碳酸钠溶液100-200毫升。

复 苏

复苏的急救,以口对口人工呼吸最常采用和最为有效,人工呼吸不可间断,不能轻易放弃抢救,直到恢复自主呼吸或其他表现已表明无法挽救为止。经现场抢救基本恢复的溺水者,也应送医院观察,以免延误肺并发症的诊治。

 (摘自吉昌州红十字会网)

   

洗澡时突然晕倒急救法

洗澡是一件十分舒服的事,它可以消除疲劳,增进健康。但是,有的人在洗澡时常会出现心慌、头晕、四肢乏力等现象。严重时会跌倒在浴堂,产生外伤。这种现象也叫"晕塘",其"晕塘"者多有贫血症状。是洗澡时水蒸汽使皮肤至细血管开放,血液集中到皮肤,影响全身血液循环引起的。也可因洗澡前数小时未进餐、血糖过低引起。    

 急救措施     

1.出现这种情况不必惊慌,只要立即离开浴室躺下,并喝一杯热水慢慢就会恢复正常。     

2.如果较重,也要放松休息,取平卧位, 用身边可取到的书、衣服等把腿垫高。待稍微好一点后,应把窗户打开通风,用冷毛巾擦身体,从颜面擦到脚趾,然后穿上衣服,头向窗口,就会恢复。     

注意事项    

1.为防止洗澡时出现不适,应缩短洗澡时间或间断洗澡。另外,洗澡前喝一杯温热的糖开水。     

2.有心绞痛、心肌梗等心脏病的患者避免长时间洗澡。     

3.平时注意锻炼身体,提高体质,稳定肌体神经调节功能。     

4.为了预防洗澡时突然昏倒,浴室内要安装换气电风扇,这样可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5.洗澡时禁忌吸烟,洗完之后立即离开浴室。 

来源:中国护士网

 

 

心肺复苏

在介绍急救复苏前,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生存链的概念和含意。就是说,当我们发现一个人突然倒地,我们采取怎样的急救步骤才是正确的(以心源性猝死为例)。

个环节:尽可能早地呼叫别人帮助你,起动急救系统,在我国急救电话是“120”,有的地方可能还有其它应急电话;

第二个环节:尽可能早地实施心肺复苏(CPR);

第三个环节:尽可能早地对病人实施心脏除颤(AED即自动体外除颤仪);

第四个环节:尽可能早地对病人进行进一步的心肺脑复苏。

四个环节紧密相扣,都十分重要,我们平时就应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遇有类似事情发生时,按程序快速实施,争分夺秒地、正确地救治患者。

下面介绍一下心肺复苏 概念:什么是心肺复苏?由于外伤、疾病、中毒、意外低温、淹溺和 等各种原因,导致呼吸、心跳停止,必须紧急采取重建和促进心脏、呼吸有效功能恢复的措施,从而保存和促进脑有效功能的恢复即为心肺脑复苏。

步骤要领:

步:判断有无意识丧失 如果一个人心跳呼吸停止,他最主要的表现是突然倒地、意识丧失。常人怎样判断患者有没有意识丧失呢?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是:拍患者的肩部,并大声呼吸“你怎样了!”如果患者没有反应(如睁眼、说话、肢体活动等),就紧接着实施第二步。

第二步:判断有无自主呼吸 如果患者意识丧失,就要检查呼吸情况。

方法是:患者平卧,头后仰,检查并清理口腔分泌物及异物或活动性义齿(假牙),检查者一侧面颊靠近患者的外鼻孔,感觉有无呼吸气流,同时眼睛观察患者的胸部有无起浮,如果这些都没有,就认为患者无自主呼吸,应该口对口吹气两次。

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方法是:一手拇指和食指捏住患者的鼻子,手掌外侧压住患者的前额,别一手食指和中指上提患者的下颏,深吸一口气,口对口吹气,吹完一口气,松开患者鼻子,让气体排出患者肺部,连续人工呼吸两次,紧接着进行第三步。

第三步:胸外心脏按压 在判断患者没有意识,没有呼吸,口对口人工呼吸两次后,紧接着检查患者有无心脏跳动即大动脉搏动。

方法步骤是:主要是检查颈动脉搏动。检查者手指(腹)从喉节开始沿气管向检查者一侧,轻压下滑至胸锁乳突肌前缘,如果触及不到颈总动脉搏动,即认为无心跳,这时就要实施胸外心脏按压。

按压部位:胸骨中下1/3交界处; 按压的深度(幅度):3—5厘米; 按压的频率(每分钟次数):80-100次/分;

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率15:2;

 按压的方法:双手交叉手掌重叠,双上肢伸直,与患者的胸壁垂直。如果患者躺在地面上,术者应跪在患者一侧,如果患者是躺在床上,术者应站在患者的一侧(通常在右侧),床应是硬板床。术者上身重量的1/2通过手臂下压患者胸部,活动点为双侧髋关节。

说明几点:

1.如果患者是心源性心跳呼吸停止,术者在不能正确掌握人工呼吸,既使是仅胸外按压,也比不做任何抢救的要好的多,但要记住,保持患者的气道畅通。

2.近年来急诊界认为,无论是一人还是两人实施心肺复苏,胸外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为15:2:即连续人工呼吸2次,连续胸外心脏按压15次,如此循环反复。

3.对于社会大众来说,触摸颈动脉搏动,有一定难度,所以我们认为在心跳、呼吸骤停的判断上,最重要也是最容易掌握是:意识丧失、呼唤及拍动肩部患者无反应,同时没有呼吸。

4.遇有此类患者或其它危重病人时,要记住呼唤别人帮助你,同时起动EMS即急救医疗系统,在我国主要的急救电话是“120”。

(来源:西部急救网)

 

心肺复苏方法

心肺复苏是针对呼吸、心搏停止所采取的一系列急救措施,它是每个人及每个家庭在面对各种急症所必须采取并积极帮助解决的急迫措施,也可称之为是救命的千钧一发。   

我们都知道,大多数急症的发生都不是在医院内,而是发生在我们每个人生活、学习、工作、娱乐的场所中。所以,我们要学会家庭急救护理的 步,掌握心肺复苏的基本方法。    

成人心肺复苏方法:   

1)保持呼吸道通畅   

开放气道以保持呼吸道通畅,这是心肺复苏成功与否的关键 步。首先查看病人口中有无食物、呕吐物、假牙等异物,然后置病人为侧卧位或平卧,将头部侧向一边。   

急救者一手固定舌头前端使其勿向后倾,若有异物可用另一手的末指或中指深入其口中,将这些异物清除干净。   

2)进行人工呼吸   

人工呼吸是用人工方法借外力来推动肺、膈肌或胸廓的活动,使气体被动地进入或排出肺脏,以保证机体氧的供给和二氧化碳的排出。常用的有口对口、口对鼻两种人工呼吸法,其中口对口人工呼吸是为病人供应所需氧气的最简单、快速而效的方法。    

·口对口人工呼吸法:急救者用颈部抬高法保持病人的气道通畅,同时用压前额的那只手的拇指、示指捏紧病人的鼻孔,以防止吹气时气体从鼻孔逸出。急救者深吸一口气后,用自己的双唇包绕封住病人的口外部,形成一个封闭腔,然后用力吹气,使胸廓扩张。吹气完毕,急救者的头稍抬起并侧转换气,松开捏鼻孔的手,让病人的胸廓和肺依靠其弹力自行回缩,排出肺内二氧化碳。按以上步骤反复进行。吹气频率为成为14—16次/分、儿童18—20次/分、婴幼儿30—40次/分。   

3)人工循环——胸外心脏按压   

人工循环就是通过持续而有节律地按压胸骨,使胸腔内压力增加,间接压左右心室,使血液流入大动脉,建立起血液循环,为心脏自主节律的恢复创造条件。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胸外心脏按压。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时,病人必须平躺在一硬平面上。目前大多数家庭都睡软床或席梦思床,而在软床上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是徒劳的。急救时,若病人正在床上,来不及将病人抬到地面上,应迅速找寻一大而硬实、平面的东西垫在病人胸部下。使病人的头略低于胸部,双下肢平放或稍抬高,解开上衣,急救者跪在病人右侧。    

·选择胸外心脏按压部位:先以右手的中指、示指定出肋骨下缘,而后将右手掌侧放在胸骨下1/3,再将左手放在胸骨上方,左手拇指邻近右手指,使左手掌底部在剑突上。右手置于左手上,手指间互相交错或伸展。按压力量经手跟而向下,手指应抬离胸部。   

·胸外心脏按压方法:急救者两臂位于病人胸骨的正上方,双肘关节伸直,利用上身重量垂直下压,对中等体重的成人下压深度为3—4厘米,而后迅速放松,解除压力,让胸廓自行复位。如此有节奏地反复进行,按压与放松时间大致相等,频率为每分钟80—100次。 一人心肺复苏方法:当只有一个急救者给病人进行心肺复苏术时,应是每做15次胸心脏按压,交替行2次人工呼吸。   

二人心肺复苏方法:当有两个急救者给病人进行心肺复苏术时,首先两个人应呈对产位置,以便于互相交换。此时,一个人做胸外心脏按压;另一个人做人工呼吸。两人可以数着1、2、3、4、5、进行配合,每按压心脏5次,口对口或口对鼻人工呼吸1次。   

婴儿与儿童心肺复苏方法   

婴儿与儿童的心肺复苏术与成人的基本相同,也是保持呼吸道通畅、人工呼吸、人工循环。   

步骤1:倾斜头部一抬高颈部,以敞开呼吸道。或抬高下颏一倾斜头部,以敞开呼吸道。   

步骤2:急救者口部紧包住病儿的口鼻,开始人工呼吸。婴儿为每分钟20次;儿童为每分钟15次。   

步骤3:找出胸外心脏按压的位置,以病人两乳头间连线的中点为按压点。   

步骤4:对婴儿,急救者用示指和中指按压,按压深度为1.25—2.5厘米,按压次数为每分钟100次。做胸外心脏按压5次进行人工呼吸1次。   

对儿童,急救者用手掌根按压,按压深度为2.5—3.5厘米,按压次数为每分钟80次。做胸外心脏按压5次进行人工呼吸1次。

 

心梗病人的活动和饮食

心肌梗死是因冠状动脉闭塞、血流中断,持久与严重的缺血使局部心肌发生坏死,临床上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循环衰竭、心率增快、心律失常等症状,  率很高,尤其是发病的 周 ,有休克者可高达80%。医生在如何抢救这类患者上,一再强调了争分夺秒抢时间的重要性。这是对的。但不适当的活动和 饮食,同样可以产生严重的后果,许多人在这个问题上往往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有必要谈谈这个问题。    

休息对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至关重要,此举能使病人的体力得以恢复,精神上得到安慰,进而减轻心脏的负荷。而不合理的活动有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 悲剧。有位心梗不到一周的病人,因拍胸片,下楼、下床、站立而猝死。一位心梗三周的病人,坐起吃饭时发生了心脏室壁瘤破裂 。因此对急性心肌梗死的病 人,必须执行严格的休息制度。在床上的活动亦应减少到 限度,心梗后 周应完全卧床休息,加强基础护理,帮助病人吃饭、洗脸、翻身、解大小便。许多病 人不愿意在床上大便,他们执意起床解便,这是不可以的。一定要耐心说服病人床上排便,不可用力过猛地排便,否则,易发生心脏破裂或猝死。如果大便干燥排便 困难,可用缓泻药帮助排便。第二周之后,可以在床上做四肢活动、坐起。当休克与心衰症状消失后,可做四肢被动与主动的活动,以减少或避免血栓的形成。第三 周帮助病人在床上起坐、逐步离床在床旁站立。第四周起,下床至附近椅子上休息或缓步走入附近厕所大便。慢慢增加室内活动。休息的时间视病情的轻、重而定。 通常需4~8周,以保证心肌梗死部位的充分愈合。但如果病情重,有心衰或其他严重并发症,休息时间要延长。从笫7~8周起,一般病人均能逐步增加活动,如 无充血性心衰或频繁的心绞痛发作,再经过2个月的锻炼,可恢复轻微工作。    

心梗病人的食物以易消化、含较少脂肪而且产气少的食物为宜,限制钠盐的摄入。要保证必须的热量和营养。发病2~3天时的饮食应以豆浆、藕粉、 稀粥、菜汁等流食为主。以后随着症状的改善逐渐增加稀饭、面条、面包、饼干等半流食及其他易消化食品,宜多餐少食,钠盐和水分要适度。茶水可以饮用,酒、 烟应禁忌。

 

心律失常及救治办法

来源:自救互救   

由于各种原因使心脏冲动的形成或冲动的传导发生障碍,而引起心脏节律或频率的异常称为心律失常。也就是指心搏起源部位,心搏频率与节律以及冲动传导前任何一项异常,均称为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多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其中以冠心病、心肌疾病和风心病为多见,尤其在发生心力衰竭或急性心肌梗塞时。     心律失常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症。主要表现为心慌,头晕,胸闷憋气,脉率不齐,有间歇,严重时失去知觉,血压下降,心跳停止。所以一旦发作时,如不及时正确处理,常可发生意外。     心律失常有些人为阵发生的,平时发作很历害,但到医院做心电图检查时又正常了,这种情况往往要做24小时连续、动态心电图进行观察。才可得到较为可靠的结果。随着医学的进步,在医院里也可按装遥控心电图装置,可观察到病人在家里时的心电图变化。     (一)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     ●《临床表现》     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是指连续出现三次以上的房性或房室交界性早搏所组成的异常性心律。心率每分钟160~220次之间,但节律整齐,心率突然增快,也突 然终止。本病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基本健康人。精神因素、饱餐、酗酒、大量吸烟、过度疲劳是常见诱因。也可见于风心病、冠心病、心肌疾病等。主要表现心 慌头晕、胸闷、烦燥等表现,有时晕厥,血压下降,发作时间长,可出现心衰和休克等。     ●《现场急救》     1、卧床休息、保持安静。     2、采用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可使心动过速停止,其方法是:     (1)嘱病人深吸气后憋住气,再用力做呼吸动作。     (2)用筷子或手指刺激咽部,使之产生反射性恶心、呕吐。     (3)压迫眼球:患者平卧,两眼下视并闭合,操作者用拇指在一侧眼眶下适当用力压迫眼球上部。不可用力过猛,否则易发生视网膜剥离。每次压迫10~15秒,若心率或扪及脉搏,突然减慢(或恢复正常)应立即停止压迫。     青光眼及高度近视者忌用此法。     (4)压迫颈动脉窦,患者卧位,头稍偏向一侧,先摸到颈动脉窦搏动(相当甲状软骨上缘水平、颈动脉搏动最明显处),用食、中两指向颈椎方向压迫右侧颈动脉 窦,每次压迫10~20秒,同时扪脉搏或听心脏。如无效,休息1~2分,再作压迫或改压迫左侧,绝不能同时压迫两侧,以免引起脑缺血。(术前可准备阿托 品,肾上腺素以便急救)同样,一旦恢复正常心率应立即停止压迫。     (二)心动过缓     ●《临床表现》     心率每分钟低于60次称心动过缓。心动(心率、脉率)过缓,常常也是一种危险征象。一般认为成年人正常窦性心率为60次/分、但人的心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 减慢,老年人心率每分钟50~60次亦不能算异常。所谓心动过缓性心律失常,是指心动过缓而伴有血流动力学改变而致有症状者。主要包括病态窦房综合征,房 室传导阻滞,颈动脉综合征及血管迷走神经晕厥等,有时脉率低于每分钟40次时,多为冠心病、心肌病变或某种急性中毒等疾病。     特征:病人自觉头晕,心悸,全身极度乏力或沉重感,气促、眼花或黑朦感,一过性意识障碍及晕厥等症状。     ●《现场急救》     若发生以上危急情况,首先在场者不要惊慌,需冷静、果断,并对病人进行保护,防止跌伤、烫伤、触电、咬伤等意外,注意保暖。立即服用家中备用的药品,如颠茄合剂10ml,阿托品片0.6mg口服,也可用异丙肾上腺素10mg含舌下。     若心率太缓或者停跳,须行心前区拳击和胸外心脏挤压术,争分夺秒向急救中心呼救。(脉率缓慢病人平时可服用升脉散、独参汤等中药)。

 

心律心率莫混淆

我很关注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所以常年阅读医药健康类的报刊杂志。发现医学术语心律与心率混用的现象极为普遍,我想很多读者和心脏病患者恐怕也未必搞得清楚心律与心率是怎么一回事。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并请教了心内科医生,我才知道其实心律与心率不仅在汉语语言上有着截然不同的意思,在医学上也是有着严格区分的。    

心律:现代汉语将心律解释为:“心脏跳动时的节律。”节律就是物体运动的节奏和规律。两种解释合起来,就是心脏跳动的节奏和规律,简称心律。正常人的心 脏应该能够有节奏、有规律的跳动。每一次跳动与下一次跳动之间有一定的时间间隔,每一次跳动之间的间隔时间上下误差不超过0.12秒,在医学上均视为正 常。由于某种原因,心跳的节奏或节律出现了不规则的变化,也就是节奏出现不一致时,心电图上就会有所显示,就是医生常常为我们诊断的:心律不齐。这不是什 么大问题。因为心脏跳动之间的间隔时间是有误差的。只要不超过它的范围,就是正常。心脏跳动的起跳点,又称起搏点,是心脏中一种叫窦房结的特殊组织,因此 人的正常心跳,也就是心跳节奏或节律没什么问题时,医生就常常给你诊断为:窦性心律。所以请读者和患者朋友以后不要再为窦性心律或窦性心律不齐而忐忑不 安。   

但是,如果心跳节奏或节律出现严重的失常,通常为器质性心脏病所致,应及时就医治疗。   

心率:现代汉语将心率解释为:“心脏跳 动的频率。”频率就是在单位时间内,某件事情发生的次数。两种解释合起来就是,心脏在一定时间内跳动的次数,也就是在一定时间内,心脏跳动快慢的意思。医 学上通常用分钟为单位来计数心跳的次数,判断心跳是快还是慢。正常成年人每分钟心跳为60-100次。在此之间的变化,如昨天你的心跳为每分钟80次,可 今天你的心跳却是85次,或70次,在医学上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不必在意。超过每分钟100次即为心跳频率过快,又称心动过速、或心率过快;低于每分钟 60次,即为心跳频率过慢,又称心动过缓,或心率过缓。不论是心率过快,还是心率过缓,都是由于心脏跳动的节律失常所致。   

希望读者和患者朋友以后不会再混用心律与心率。我们可以说心率过快、心率过慢(指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我们也可以说心律不齐(指的是心脏每次跳动之间的时间间隔),就是不能说心率不齐。可见心律与心率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是不能通用的。

摘自《健康时报》

 

心脏性猝死的现场急救

心脏性猝死发生突然,常常使人措手不及,所以专等医生来救和或送往医院去救,都会耽误最宝贵的抢救时机。分秒必争,时间就是生命的真实涵义,就是要立即开展现场急救。    

心脏性猝死的过程大致是这样的:病人突然意识丧失,有的出现抽搐;呼吸迅速变得不规则,呈叹息状,随之呼吸停止;这时脉搏摸不到,用耳朵贴在左胸前区也听不到心跳;病人两眼瞳孔 随后很快散大,用手电光线照射也不见瞳孔缩小。    

当出现上述情况后,在场的人要立即不失分秒地抢救。心脏发生心室纤颤时,利用 除颤当然最为理想,但在现场是不可能有这类抢救器械的。我们可以“赤手空拳”地除颤,手握空心拳头,在病人心前区捶击2次,如无反应,则可再捶击2-3次。对于刚刚发生室颤的心脏,胸前区播击有较好的除颤效果,可以使室颤消除而重新出现心脏跳动。必须注意,要及早采用,在用耳朵听不到心跳瞬息间的一分钟内,实施拳击除颤效果 。   

如果拳击后,仍然听不到心跳,就要改作胸外心脏挤压;呼吸停止者,再进行口对口吹气,以维持血液循环,恢复呼吸。   

心脏挤压使心脏复跳。心脏停跳后,要使心脏恢复跳动以维持血液循环,最有效的急救方法就是心脏挤压。心脏挤压分胸内和胸外两种。剖开病人的胸腔,医生用手直接按捏那挑子形的心脏进行挤压,称为胸内心脏挤压;不打开胸腔,在病人胸廓外进行挤压,称为胸外心脏挤压,它应用最广,群众就地即能进行,其作用与效果并不比胸内心脏挤压差,所以一般讲到心脏挤压,多系指胸外挤压。   

心脏挤压比较普遍采用,还是近20年来的事情。其实19世纪有人在猫、狗的胸廓上挤压心脏部位,居然使刚刚停跳的心脏得以复跳,是当时并未引起人们重视。直到1960年,在病人身上进行,并配合以口对口吹气式的人工呼吸后,复苏效果很好,才被推广。   

心脏深居胸廓内,在体外挤压,怎么能使它复跳呢?原来,心脏的前面是胸骨和肋骨,如果对胸骨施加压力,它能够下陷3—4厘米。心脏的后面是胸椎,心脏的外边有心包裹住,使它不易向两侧移动。所以,如果我们用双手在胸骨处施加较大的挤压力量,外力就能通过胸骨的下陷压挤心脏,达到使心脏被动收缩的目的。当挤压力量解除,也就是将双手突然放松,由于肋软骨的弹性,陷下的胸骨又恢复到原来位置,心脏不再受到挤压,同时胸廓容积增大,胸腔内负压增加,静脉血回流到舒张的心脏,心室又充盈了血液。然后,再挤压胸骨,如此反复进行,维持血液循环。